新聞特寫

名师才能造就名校──读《复旦名师剪影》
2017-02-07

名师才能造就名校──读《复旦名师剪影》
時間:9/11/2014 12:41:20 作者:張曉林

                  名师才能造就名校──读《复旦名师剪影》

 

        二十六年前,我还在母校复旦工作时,曾写了一本书,书中写的就是我们复旦的老师们,名曰《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后来,此书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已离开母校二十五年了。不久前,我的恩师陆士清老师送给我一本书《复旦名师剪影》。捧读这本近七百页的书,见到复旦大学的一位位大师、名师。书中写了名师们在大学的故事,如此书“序言”中所述:“有故事的大学才有魅力”,阅读此书,体会了复旦的魅力。读着“剪影”,重新回想“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当年对老师职业的颂评,真是感慨万千。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正因为复旦名师汇萃,才能够铸就名校复旦。

读“剪影”,我读懂──

复旦名师都具有非凡的气慨和情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任职,有机会接触了苏步青名誉校长、谢希德校长、谷超豪副校长、华中一副校长等复旦名师们。他们身上的气场曾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在他们身边工作的人。

       今天再读“剪影”,看到苏老为一名学生而写辞职书,为保护这名学生,而亲自到法院,在保释书上按手印,对学生之爱,撼天地,泣鬼神──什么叫大师,有这种气慨的老师才叫大师。再读读苏老的诗歌“他日移山酬壮志,今朝挥笔绘神州,细培精育更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更使我们明白: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培育、扶植、深爱,这才是名校的本色。这才是名师们创造的复旦本色。

       今天再读“剪影”,看到谢希德教授在上世纪最后一个,也是她生命最后一个教师节晚会上,回答主持人问她当年是什么力量,促使自己冲破重重阻扰回祖国这一问题时,她一字一顿地说:“我、爱、中、国”。新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的这一回答,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也感动了今天捧读这本书的我。想起当年,她以校长的名义,每晚九时准时给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的我一个电话。她向我询问第二天要她出席或处理的学校事务;其第一句话中,总有这样四个字“打搅你了”。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每天都有这四个字,现在,每想及此,心中总会荡漾起一种热,这,就是名师的风范,大师的风范。大师就是大师,这样的大师才能铸就名牌大学。

      “剪影”一书中讲到的被美国人认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教授,在抗战战乱中,他把自己研究成果藏在大衣里,带回中国,以报效祖国,被誉为“大衣口袋里的报国热忱”。他为中国培养出了近90名核物理学家,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两弹’元勋。

       爱国是情操,壮志绘神州是情操,关爱师生是情操,有这样气慨和情操的名师,才成就了我们的复旦。

      感谢陆士清老师、王增藩老师、卢永亮老师,感谢你们再次让我有机会翻读“苏步青”、“谢希德” “卢鹤绂”这些终身值得阅读的大书。

  读“剪影”,我读懂──

复旦名师都具有特别的学识和才智

       捧读“剪影”,看到谈家桢先生在2005年为复旦百年校庆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中说:“吾平生无追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希望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社会上,复旦毕业的杰出人材各领域都可见;学生成材日,不忘栽树人。

       树人,培养人材,做师长的首先必须要有学识。纵读全书,写在书中的复旦大学名师,无一不是学术大师。

       陈望道先生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问世后,鲁迅先生赞曰:“望道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这就是大师所为。陈望道先生还是中国最早主张推行新式标点的先行者之一。他的《作文法讲义》被誉为“中国有系统的作文法书底第一部”。这些都是大师所为。

      郭绍虞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长期作为大学教材,被朱自清先生评为“开创之作”。

      朱东润先生首先开拓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辉映我们整个华夏大地。

      周予同先生以其大智开创了中国经济史学科。

       周谷城先生的两部史学巨著《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在史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当代史学家中仅有的两部通史一人写的先例。

       赵景深先生,第一个将安徒生童话介绍到中国;二十五岁就翻译了一百万字的栔科夫小说。

      顾翼东先生,则是中国近代无机化学的创始人,中国稀有元素化学的开拓者,中国钨化学的奠基人。

       严北湏先生编撰了中国最早的《哲学大辞典》和《中国哲学史卷》。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为国家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吴浩清教授开拓了中国电化学学科。

      胡裕树,主编了中国高校教材《现代汉语》,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笔者也曾参与胡先生主编的《大学写作》的撰写工作)。

       蒋孔阳先生,以他的中国美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新论》,构筑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大厦。

       董亚芬教授主编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获得了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蔡祖泉先生,以他的发明,创造了奇迹,结束了中国街头照明的白炽灯时代。

      郑绍濂先生,开拓和引领了中国现代的管理教育。

       ……这一系列的“开拓”、“引领”、“奠基”、“里程碑”、“独树一帜”,都是大师所为。这就是构成名牌大学中国复旦大学的元素。

        捧读“剪影”,我在悟解“名师”和“大师”的内涵。我感动于两个理科教授的故事。

       一是核物理教授卢鹤绂先生竟然有京剧表演的本领,不用准备,可以即兴演出40多本谭派的京戏。而卢教授的感悟是:艺术能给人以创造力的培育与梦想的空间。

       另一个是诗人数学家谷超豪教授,他说:“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同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数学也是这样,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完,结果用一个无限循环小数表示出来,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大师的才智,他们广博的知识元素,以及他们梦想的空间,构成了他们大知的内涵。

读“剪影”,我读懂──

复旦名师都具有超级的担当和责任

       读“剪影”,看到马相伯建立震旦的无私奉献,创立复旦的坚毅执着,更感到这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的神圣。今天,重新聆听马相伯老先生教诲,吸饮着复旦的日月精华“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本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更有一种作为复旦之子的自豪。

       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校长有一“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谓之不朽。

      谷超豪教授说:“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看到书中的一个个名师,无不感受到他们的为师之担当,传道之师德。

       写作此文之时,我看到了书橱里蒋孔阳先生三十年前送给我的一本书,想起了他在十年浩劫中遭受过的迫害;然而,他说过的一句话 “人是应该更上升一点,更光明一点”,则让我们看到了美学大师的胸怀。他们都是站着朝前看的人。

       读“剪影”,看到我所尊敬的中文系章培恒教授,在1953年,他将自己的西装变卖掉,以支持一位从朝鲜战场上归来在复旦读书的学生,这位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得到章培恒先生的帮助,终于可以回家去探亲妈妈了;在1959年,章培恒教授又将自己住的一间小房,让给一位学生的父亲来上海看病居住。春风送暖,义薄云天。这,就是知识分子的重义轻财之德。

       读“剪影”,读到郭绍虞先生在“九.一八”东北沦陷后,将一个从东北家乡逃难北平而肺炎发烧的学生急送医院救治,后来又把这位学生接到家中疗养了几个月,为了学生,花费大量钱财;其仁爱之心,感人至极。这就是大师的大爱之心。

       在“剪影”一书中,陆士清老师给他所写名师蔡祖泉教授一文起题为《一个发光的名字》,读了这本书,不由得不让人感慨:写在这本书中的大师们,一个个都是中华现代文明史上崇高伟岸,具有大德、大知、大爱的发光的名字。

      当我们抬头望向星空时,看到了以中国摩尔根──谈家桢先生命名的谈家桢星运行在太空中,我有这样的感慨;

       当我们看到太空中的谷超豪星,我有这样的感慨;

      当我们在美国主流社会,看到先后竖立的两座卢鹤绂铜像,我有这样的感慨;

      当我们进入复旦园中,看到《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现代汉语学之父陈望道铜像时,我有这样的感慨……

        由这本书中的大师、名师,再想到担任过复旦大学校董的孙中山先生,想到曾在复旦中文系当过教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作者的田汉先生,想到今天我们所见复旦校名书写人毛泽东先生,我只能时时警醒自己一句话:作为 “复旦校友”,要倍加珍惜由这些名人、名师铸就的“复旦”这两个字。

                                           (张晓林)